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是个老问题,但在不同的时空维度,探讨该问题都有新的现实意义。在采访中有企业表示,“难”和“贵”的问题可以区别看待,即融资难是指企业到正规金融机构的“难”,若想从非持牌金融机构融资反而不难;而融资贵是指从非正规金融机构融资的成本高,而从正规金融机构融资的成本并不高;有的银行人士认为,商业银行为满足企业多元化融资需求,实际上已经放下身段主动转型;还有的监管部门负责人从发展直接融资视角,表达了缓解融资难融资贵的美好前景。这些新变化,给解决问题带来了新的启示。

首先,启示那些“解题”的金融机构,要有足够的创新力适应新变化。变化至少来自3个维度——从企业维度看,自2018年11月民营企业座谈会召开以来,中央和地方对民营企业、小微企业、科创型企业的融资问题更加重视,企业的营商环境更加优化,融资需求趋于多元化。从金融机构视角看,随着金融开放推进,来自内外部的竞争加剧,银行、保险、小贷公司等很难像过去一样依靠少数大项目、大企业“躺着”吃利差,粗放型发展模式亟待转型。对于监管部门来说,在新时期要缓解融资难融资贵,再单纯依靠“一己之力”或者某一类融资模式已经难以为继。

金融机构要提升创新力,应在创新科技金融发展环境、运作机制、组织体系、产品与服务模式、监管工作机制等方面下功夫。围绕部分企业在融资过程中面临的渠道窄、增信难、轻资产等难点,机构应创新多种服务模式,实现企业与金融有机融合、互利共赢。一是应加快建立和完善一批专业的金融专营机构。建立“专人、专职、专业、专注”的科技金融人才队伍,为科技金融、小微金融等提供“一站式”综合金融服务。二是构建独具特色的科技金融专营机制。如部分银行建立的单独考核激励机制、客户准入机制、信贷审批机制、审贷投票机制、风险容忍机制、业务定价机制、风险拨备机制、人才培养机制和先行先试机制等。三是创新涵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专属金融产品,如“科技验收贷”“启航贷”“高新贷”等。

其次,启示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对自身发展战略、发展阶段和融资需求应有充分的认识,能够清晰、有效地向金融市场传达自身需求。一方面,避免因为盲目扩张、偏离主业导致融资需求泛滥,影响机构和自身发展;另一方面,企业应坚持围绕主业创新发展,凭自身实力提升“造血”功能,赢得金融机构青睐,避免单纯依靠信贷“输血”生存。

除了金融机构和企业努力之外,新变化还启示各方,推动金融有效供给、缓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工程,需要诸多力量共同发力,构建金融服务“生态圈”。要强化与政府联动,广泛收集企业融资需求信息,为企业提供金融信息对接服务;要不断强化银证保联动,推动建立“知识产权质押+保险保障+财政风险补偿”“银行+担保公司”等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模式,有效解决轻资产企业融资难题,不断拓展银行服务科技型金融企业的深度和广度。总之,要充分聚合政府、担保、保险、银行等多方力量,推动构筑多位一体的金融综合服务生态圈,进而形成缓解融资难融资贵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