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周克洋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高职类院校扩招100万人”,3月5日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

令枪已响,一场经济大调整下的就业“竞标赛”正式开跑。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与培养复合知识型人才的普通高等教育不同,高等职业教育更重视对手工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由于能协助生源提供就业帮助,政策对于职业教育的着力往往具有“逆周期”的特征。

“当经济出现下行,整体经济处于大的调整过程中,对人才的需求也会发生改变,教育又要超前,这时候要把注意力更多的放在职业教育上面,是因为目前整个产业链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需要大的调整和改革以适应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变化”,国务院参事汤敏在3月6日接受经济观察报采访时表示。

在2008年,中国各大职业院校,特别是中职教育就曾经迎来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中职在校生从2008至2011年间出现了快速增长。

未曾预料的是,数年后,尽管高职在校生人数仍然保持增长,但是作为其生源后备军的中职在校生、招生数量却均在下降。隐藏在这一现象之后的是高中阶段学龄人口的减少、“两高扩招”等多重因素作用下以及社会普遍存在对职业教育的歧视心理。

毫无疑问,在100万人的发令枪响后,中国职业教育将会迎来一次由市场和政策双重驱动的重整。在重整完毕后,一个更为健全的职业教育体系会变身为巨大的“管道”——它会将具有专业能力、符合市场需求的技术人才源源不断的输往一个已经完成调整,重蓄动能的广阔市场之中。

生源困扰

李莉以前是海淀区外语电子职业高中的语文老师,这所建于1956年,曾是国家级重点职业高中,在几年前,已经被合并成为北京市信息管理学校。同时,被合并的还有远大职业高中、海淀区艺术职业学校、北京市商务管理学校等五所职业中学。

李莉对经济观察报表示,之所以被合并直接原因就是没有那么多生源了。“普通高中都招不到生源,更何况职高。”

将几所学校合并成为一所职业学校,在目前的中职院校中并不罕见。这些曾经在本世纪初辉煌的一时的中职校在生源减少,招生困难等一系列重压下,逐渐收缩规模,普遍采取的做法是外迁或者被兼并。

一组教育部提供的数字显示了这样的现实难题,2018年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含技工学校,技工数据由2017年数据替代)共有学校1.03万所,比上年减少331所;招生559.41万人,比上年下降3.95%;在校生1551.84万人,比上年下降2.55%。

中职在校生是高职院校的重要生源——高职院校的生源主要来自于应届高中毕业生和中职毕业生,中职在校生的逐渐缩减为高职教育的扩充提出了难题。

新的生源在哪里?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9年政府报告中给出的“药方”是,改革完善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办法。通过鼓励更多应届高中毕业生和退役军、下岗职工、农民工等报考,在今年大规模扩招100万人。

打破传统高职招生思路,覆盖到更多人群中去,是一个好方法。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院储朝晖说,这样做有两方面好处:一方面,可以让更多劳动力接受职业教育为未来做好准备;另一方面,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也是给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群体一种社会福利。

供需错配

天平的一边是生源的紧张,另一边的则是不断膨胀的需求。

一场世界范围内的结构性调整竞赛正在倒逼着中国教育产业必须拿出办法,作出改变,从而能够满足“中国制造们”对于优质人力的需求。

一位机械制造企业的负责人告诉经济观察报,企业长期面临技术工人招工难问题。“譬如一些高级钳工、焊工,有一个算一个,对这类型人才的缺口都很大。从招聘网站上找,技术工人们很少上网,职业学校提供的学生在技能和专业程度又不能很好匹配,往往需要花上大量时间培训,现在招聘的途径不是靠熟人推荐,就是从一些职业培训机构里选拔。”

负责人说出的关于技能和专业匹配度的问题——技能不过关、劳动者与企业实际岗位难以衔接等问题是横亘在目前职业教育中与企业间一道现实鸿沟。

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尽管中国职业教育是教育行业中市场化、民营化程度最高的一个领域,也是中国最稀缺的产业技术工人、高级蓝领的培养基地,但更多的企业更愿意在蓝翔技校、新东方厨师等民办培训学校选拔技术工人。这些民办的培训机构替代了传统职业院校,承担起大部分蓝领技工的输送任务。相比于高职类学校,它们更贴近市场,更符合企业需求,一般都是直接为工厂培养熟练型技术工人,也被众多企业视为是制造业流水线的延伸。

而造成这一轮高等职业院校落后于民办的职教机构根源,既有现实问题,也有历史因素。汤敏说:“以前绝大部分职业院校是由企业、行业开办的,在后来改革中,为了减轻企业负担,逐渐将这些院校划转到教育部门管理。这实际上造成了职业教育与市场之间天然的联系被弱化,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出现职业教育在内容、方式上面与企业脱节。”

加强学校与企业间的互联互通被看做是破解岗位需求与学生技术不满足、不匹配最好的办法。但在汤敏看来,这中间仍然存在阻碍。“企业与职业院校关系不大,没有特别积极地意愿帮助学校发展。比如强调多年的校企合作,但在实际过程中,职业院校往往剃头挑子一头热,企业参与积极性并不高,没有看到实质的好处,它难以判断日后培训过的学生能够到这里工作。”

但汤敏同时强调,“我们看到这次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快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互通衔接,也就在讲我们的职业教育不能过多的去强调理论、学术上的东西,要更多与考证结合起来。”

尽管面临这样或那样的阻碍,但改变正在发生。

发令枪响

赵岩到现在都会后悔当年选择了职业学校。三年前毕业于湖南省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的他,现在已经成为了铁路上的一位维修工人。谈到选择职校经历时,他说:“那时候读书不行,想着学点技术到时候方便找工作。但现在有点后悔,学历不行,专业又是维修线路,基本上只能锁死在铁路体统上了。”

学历不具备优势是学生在报考选择时淘汰职业类院校的首要因素,高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在社会心理、社会实践中所面临的种种区别对待是职业院校所面临着从生源到质量的种种困境的根本因素。

在3月6日的采访中,李莉告诉经济观察报,现在高中扩招,进去并不难。很多家长也不愿意孩子上职高,尤其是北京这种一线城市,更愿意让孩子接受高等教育。

中国教育重视培养学术性人才,社会对职业教育普遍存在歧视心理。差生教育,考不进大学才沦为读职业院校,像魔咒般困扰着、扎根在中国绝大多数学生和家长的心中,也羁绊着职业院校的行进。

“要扭转这一切的关键是让学生和家长消除顾虑,看到希望。”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华职业教育社副理事长苏华在他的《关于落实职教高考制度的建议》中写到。

政策正在尝试扭转这一形势,从而为即将带来的百万生源铺平“社会心理”的道路。

就在1个月以前,即2019年2月,国务院公布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以下简称“方案”),在这份8700多字的纲领性文件中,全方位阐述了对中国职业教育的改革设想。《方案》提出,把职业教育摆在教育改革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加突出的位置,明确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

人们已经意识到,属于职业教育的历史机遇真的要来了。政府工作报告和一系列文件下发的背后,预示着这场声势浩大的产业革命升级,需要输送技术性人才的产业基地——职业院校承担起更多人才的补给。

汤敏对经济观察报表示,长期以来,国家对于职业教育都很重视。但是,这两年中国经济结构加快优化升级变得越来越急迫,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以前我们讲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做得都很好,不着急。但中国今天面临着大的结构调整,内外部形势也在发生变化。所以我们的产业要积蓄、快速升级,我们的劳动力工资涨得越来越快,加上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出现,这时候对人才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对职业教育的改革变得越来越迫切”汤敏表示。

此时处于天平另一端的职业院校们,已经在焦急地等待落地后的政策能够为他们带来实质性的好处——更好的生源选择,更多基础设施的改变。

河南一所职业学院的老师告诉记者,扩招的同时,意味着可选择的学生在变多。因为是公办院校,制约因素有很多,虽然政策现在只是一个呼吁阶段,但我们期待着更进一步的扩招细则、具体措施,尽快出台。